上海2025年11月6日 /美通社/ -- 2025年11月6日,"蕁回快樂,瑞啟新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SU)前沿診療論壇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諾華公司展臺成功舉辦。皮膚科領域專家、基金會領導和諾華公司代表齊聚一堂,圍繞CSU的診療現狀、患者痛點以及新藥研發進展等話題展開深度討論,旨在提升公眾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探討創新靶向肥大細胞療法對CSU治療的獲益,助力患者"蕁回快樂",自在生活。
諾華公司中國區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李堯表示:"進博會不僅是展示全球創新的舞臺,更是一座重要的溝通橋梁,能夠讓全球醫療創新成果被醫療專業人士和患者所知曉和了解。免疫治療領域是諾華四大核心治療領域之一。通過與醫生和患者的交流,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CSU患者還有很多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不僅僅在于控制癥狀的反復發作,更重要的是對于更自在、更自信、更美的生活的渴望,促進共同制定‘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方案。"
打破治療瓶頸,展望前沿進展
在中國,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得過蕁麻疹[1],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2]。慢性蕁麻疹是指風團、瘙癢或血管性水腫(或以上癥狀同時存在)每天發作或間歇發作,持續時間超過6周。CSU是慢性蕁麻疹中最常見的類型,我國有超過1,000萬患者,且高發于20-40歲的年輕女性[3],[4],[5]。
CSU給患者帶來的不僅是表面上的風團、瘙癢或血管性水腫,還有容易被忽視的共病,約35%的患者伴發慢性誘導性蕁麻疹[6],[7],28%的患者至少患有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橋本甲狀腺炎等)[8],24%的患者至少患過一種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9],還有31%患者患有一種精神性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失眠癥等)[10],[11]。
"大部分CSU是免疫系統功能異常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疾,無明確誘因、易反復且累及全身,因此需要通過長期、系統性、規范化的治療來管理。"天津市中西醫結合皮膚病研究所所長趙作濤教授指出,"CSU疾病機制背后是多重通路的共同作用,遠非組胺單一通路所能概括。隨著科學技術的突破和對疾病病理的理解,CSU治療領域進展喜人,已由傳統方案轉向精準靶向階段,口服用藥選擇也已更多樣化。以生物制劑和BTK抑制劑為代表的創新療法,能夠直接作用于上游免疫信號通路,從而有效抑制組胺等致癢介質的釋放,為患者癥狀控制和全病程管理提供支撐。"
聚焦多維需求,助力"蕁回快樂"
醫學人文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關懷,在滿足患者基本治療需求之外,還需兼顧患者心理感受、情感體驗、社會功能與個人尊嚴等"進階"需求。CSU對患者外貌、外露部位的影響和不適感易引發焦慮、尷尬和社交回避,這一挑戰在年輕女性和職場群體中尤為明顯。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沈燕蕓教授強調:"CSU的一大問題在于‘不可預測'。它像突然襲來的風暴,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反復出現的風團和劇烈的瘙癢不僅擾亂生活節奏,由此帶來的失眠、焦慮更讓許多患者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患者的工作、社交、學習等都可以產生負面影響。患者對于治療的需求集中在‘快'和‘穩'兩個方面,在快速緩解癥狀之外,又期待長期穩定、減少反復、用藥安全。無論患者還是醫生都亟需更完備的藥物策略拓展現有的治療選擇,兼顧患者的雙重治療訴求,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無蕁人生'。"
北京康盟慈善基金會皮膚與免疫公益專項基金執行秘書長吳泓燕表示:"基金會于去年10月成立了國內首個蕁麻疹患者組織‘蕁夢樂園',使患者從信息與情感的‘孤島'走向有序的共同體。以標準化科普、同伴互助、醫患對話等豐富形式賦能患者,鼓勵他們積極分享疾病管理經驗,建立治療信心。我們希望通過與醫患和企業攜手,讓CSU患者從被動的治療接受者,轉變為治療的共同決策者,通過提供充分的治療選擇與專業指導,幫助患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從而進一步提升治療依從性、滿意度和治療效果。"
[1] 趙作濤,等.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35(4)17. |
[2] 陳丹彤.女性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危險因素分析[D].南昌大學,2022. |
[3]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中華皮膚科雜志,2022,55(12)1041-1049. |
[4] Zhong H, et al. 2014 Mar;69(3):359-64. |
[5] Fricke J, et al. 2020 Feb;75(2):423-432. |
[6] Zuberbier T, et al. Allergy. 2022 Mar;77(3):734-766.7.Kovalkova E, et al. |
[7]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24 Feb;12(2):482-490.el. |
[8] Papapostolou N, et al. Front Allergy. 2022 Nov 17:3:1008145. |
[9] 熊慶.199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臨床特點分析[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2. |
[10] Memet B, et al. Front Psychiatry. 2021 May 26:12:667978. |
[11] Konstantinou GN, et al. Clin Transl Allergy. 2019 Aug 2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