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1型糖尿病防治邁向"生態共建"
上海2025年11月6日 /美通社/ -- 賽諾菲旗下特瑞可®從展品變商品,再登第八屆進博會。作為全球首個且唯一延緩1型糖尿病進展的創新藥[1],特瑞可®(替利珠單抗注射液)依托進博會從亞洲首秀、博鰲先行先試,到今年9月正式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上市,實現"三年三級跳",推動1型糖尿病治療領域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干預"的突破。與此同時,本屆進博會上"中國1型糖尿病診療生態圈"正式成立,生態圈伙伴將從夯實臨床研究、試點早篩模式、推動全病程管理、賦能數智聯動維度共同發力,推動我國1型糖尿病實現防治關口前移,共筑診療新生態。
賽諾菲普藥中國區總經理Oxana Monge表示:"賽諾菲的明星產品特瑞可®以進博'加速度'今年已在中國獲批上市。糖尿病是中國政府重點關注的疾病領域,也是賽諾菲長期的戰略發展重點。從人群廣泛的2型糖尿病到亟需關注的1型糖尿病,我們始終關注每一個患者的未盡之需。憑借在糖尿病領域的豐富經驗和免疫科學的突破創新,我們以全球領先速度將'同類首創'和'同類最佳'產品引入中國,幫助患者家庭煥發生命光彩。同時,我們更與業界伙伴聚力前行,將創新成果轉化為臨床需要的醫療方案,為中國糖尿病診療生態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創新藥物扭轉現狀,從突發確診到可防可控
我國有典型1型糖尿病患者約60萬,居全球第三[2],高發于10-14歲[3]。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人體胰島β細胞受自身免疫系統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乃至"匱乏"而起病,患者需終身胰島素替代治療[4],[5]。按估算,1型糖尿病3期患者每日需注射至少4次胰島素[6],一年超過1,460針。
1型糖尿病分為3期。由于疾病進展隱匿,患者在1期和2期幾乎沒有"三多一少"等糖尿病典型癥狀。多數患者發展到酮癥酸中毒(DKA)被緊急送醫才確診,超過60%患兒在急診或ICU確診[7],此時疾病已進展至3期,胰島功能近乎衰竭,嚴重時可能引發腦損傷、腎衰竭等長期不可逆的健康危害。研究顯示,1型糖尿病患者在 10 歲前進展至3期,預期壽命將縮短 16年[8]。
作為全球首個且唯一一款用于延緩1型糖尿病進展的創新藥物[9],特瑞可®今年9月在國內正式獲批,適用于8歲(含)以上兒童和成人1型糖尿病2期患者,以延緩向1型糖尿病3期進展[10]。這將推動中國1型糖尿病治療領域實現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干預"的突破。全球范圍內,特瑞可®正在積極拓展針對3期1型糖尿病人群及八歲以下兒童的適應癥。
中華糖尿病雜志總編輯,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翁建平教授分享道:"依托進博會的政策賦能,特瑞可®以全球領先速度在中國實現全面可及,這對我國1型糖尿家庭而言意義重大。從臨床看,創新藥為醫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推動1型糖尿病防治關口前移,提升整體診療水平;對患者家庭而言帶來緩沖期,幫助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平穩度過成長發育、求學深造、職業發展及婚育等關鍵人生階段。這正是進博會'展品變商品',最終惠及民生的具體體現。"
與國際接軌,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是重中之重
研究顯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級親屬是高危人群,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5倍[11],[12]。2024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13]首次增加1型糖尿病章節,并推薦在高危人群(如一級親屬等)中檢測胰島自身抗體篩查亞臨床期1型糖尿病,有助于早期診斷和降低DKA的發病風險。其中,胰島自身抗體是1型糖尿病早篩的決定性指標。
高危人群的早期篩查是推動1型糖尿病防治關口前移的關鍵。本屆進博會上,中國首個針對1型糖尿病患者一級親屬的疾病進展風險評估研究——DPS研究(Disease Progression Study)正式啟動。這是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是全球首個完全聚焦中國患者親屬的特色研究,預計覆蓋全國51個中心,5500位1型糖尿病患者的1級親屬。研究通過胰島自身抗體檢測,早期識別疾病風險并密切監測其進展和發生。該研究將揭開中國1型糖尿病進展的真相,填補這一領域中國人群的數據空白,為我國1型糖尿病防治提供真實的臨床循證和策略依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曹冰燕教授表示:"探索并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1型糖尿病從被動診療管理向主動干預轉變,把高危人群納入到1型糖尿病管理體系中,以實現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臨床路徑,從而實現對我國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為全球1型糖尿病防治貢獻中國方案。我所參與的DPS研究正是為了探索這樣一個全程管理,從2歲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開始關注,通過胰島自身抗體檢測,早期識別疾病風險并密切監測其進展和發生,幫助臨床提前做好干預,避免進入1型糖尿病3期,讓家庭切實獲益。"
打破孤島,共筑1型糖尿病診療生態圈
本屆進博會期間,"產、學、研"多方力量聚焦1型糖尿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聯合發布重磅合作項目,打通從早篩、治療到長期管理的關鍵環節,推動構建診療生態圈。部分代表性項目包括:
* 僅限于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相關傳播用途的內容使用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5, 17(1): 16-13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16. Diabetes care in the hospital: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J].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 1):S295?S306. DOI: 10.2337/dc24?S016. |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等. 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21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2,14(11):1143-1250. |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16. Diabetes care in the hospital: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J]. Diabetes Care, 2024, 47(Suppl 1):S295?S306. DOI: 10.2337/dc24?S016. |
[5]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 Nathan DM, Genuth S, et al.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 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J Med, 1993, 329(14): 977 986. DOI: 10.1056/NEJM199309303291401. |
[6] Felts, Megan, "Type 1 Diabetes Treatment Regimens: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H) vs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 (MDI)" (2022). Graduate Research Projects. 100. https://knowledge.e.southern.edu/gradnursing/100 |
[7] Swain, R.S.(2015).Type 1 Diabetes Treatment Patterns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a Pediatric Cohort. |
[8] Lancet. 2018 Aug 11;392(10146):477-486. doi: 10.1016/S0140-6736(18)31506-X. |
[9]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5, 17(1): 16-13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
[10]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22/761183Orig1s000lbl.pdf |
[11] 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 Sep; 39(3): 481-97. |
[12] Parkkola A,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 Feb; 36(2):348-54. |
[1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5, 17(1): 16-13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