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10月31日 /美通社/ -- 2025年10月22日至24日,由中國肢殘人協會主辦的“康復向未來——全國自助互助、希望之家可持續發展工作交流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本次會議是自2019年“全國脊髓損傷者關愛行動”啟動以來的深化與延續,得到了康樂保(中國)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會議匯聚了全國逾百位代表,包括政府代表、康復專家、傷友代表、公益組織及企業代表,通過發布研究成果、解讀社保政策、分享自助互助實踐經驗等形式,共商脊髓損傷康復服務發展路徑,助力傷友生活重建與社會回歸。
開幕式由中國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唐占鑫主持。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盧林在隨后的致辭中強調,協會將持續引領完善康復服務體系,重點關注殘疾人的健康與保障需求。中國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胡向陽指出,殘聯致力于讓殘疾人需求得到滿足,后續將繼續推進、鼓勵各地殘聯、肢協建設并支持脊髓損傷者的相關活動。
政策引領與專業支撐,為康復發展筑牢根基
專業的科研數據與前瞻的政策規劃,共同為康復事業的發展筑牢根基。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醫保室副主任王艷艷帶來了長期護理保險政策的全面深度解讀,為脊髓損傷傷友的醫療保障提供了兼具理論與數據支撐的"中國實踐"參考。王艷艷指出,面對老齡化加深與家庭照護功能弱化的趨勢,長護險試點已覆蓋全國49個城市近1.88億人,未來將向獨立險種方向發展,通過統一失能評估標準、建立多元籌資機制,聚焦重度失能人員保障。這一方向與脊髓損傷群體的長期照護需求高度契合。
清華大學民生與健康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帆發布的《中國脊髓損傷者生命質量調研研究2025》揭示了該群體面臨的嚴峻挑戰。研究顯示,中國脊髓損傷者生活質量均分僅為39分,生活重建困難、家庭收入低、疾病負擔重與社會保障不足,導致年均康復費用占家庭總支出的61%,嚴重制約其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研究提出四大提升路徑:生活重建訓練、膀胱管理、完善醫療保障與心理支持。同時指出,間歇導尿作為膀胱管理的金標準,報告了顯著較高的生理功能評分和顯著更低的膀胱及腎衰竭發生風險,直接關系傷友長期健康與整體生存質量。
傷友同行與多方合力:用生命故事點亮希望
如果說政策與學術是康復事業的"骨架",那么傷友的真實故事與社會力量的協同參與,便是賦予其溫度與活力的"血肉"。
會議上,來自河南、北京、安徽、內蒙、江西、河北的6位傷友分享了從無助到重生的歷程。他們中有通過出行培訓打破"走出家門最后一米" 的踐行者,也有從受助者成長為同儕導師,幫助數千名傷友參與生活重建體驗、實現穩定就業的榜樣。他們的故事生動詮釋了"自助互助"康復模式的強大生命力。
本次交流會凝聚了廣泛共識:推動脊髓損傷康復事業,需要政策、研究、服務與社群的四維聯動。未來,各方將持續聚力,進一步織密"希望之家"服務網絡,推動長護險與殘疾人政策深度銜接,加快間歇導尿等科學護理方法的普及與醫療保障,完善心理支持與就業幫扶機制。
康復之路,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在多方合力的支持下,脊髓損傷群體的"生活重建之路"必將越走越寬,真正實現"康復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