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態環境法典編纂
上海2025年10月29日 /美通社/ -- 由臺達集團主辦,西北大學法學院承辦的"2025 中達環境法論壇" 近日在西安成功舉辦。會議邀請了三十余位專家學者以及青年學生進行專題報告,兩百多位從事環境法學科研究的高校師生齊聚古城,圍繞"生態環境法典編纂與環境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主題展開深度研討,為環境法學科發展提供新思路。會議中也為獲得2025年"中達環境法學者"榮譽稱號的北京林業大學楊朝霞教授、2025年"中達環境法青年學者獎"的北京大學吳凱杰助理教授和天津大學田亦堯副教授,以及獲得2025年"中達環境法優秀學位論文獎"的18位高校博碩士研究生代表頒獎。
本屆論壇開幕式由西北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李一凡和院長王思鋒教授共同主持。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省紀委監委駐校紀監組組長肖道遠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西北大學法學院長期致力于法學學科發展和跨學科研究,通過開展環境法學科建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卓越法律人才。臺達集團長期支持重點高校發展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學科,積極參與支持教育、科技、環保與鄉村發展的多種社會公益事業。雙方因同一個促進中國環境發展的目標而風雨同行,共同推動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學科的發展,促進相關學科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為國家環境法治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達環境法學教育促進計劃規劃委員、臺灣東吳大學法學院李念祖教授認為當前環境與能源法律體系越來越健全,有效助力生態環境治理。他表示:"‘中達環境法學教育促進計劃'自2011年實施以來,累計有34所高校參與,500余名師生受益。定期開展的‘中達環境法論壇'為高校師生和實務專家搭建了交流平臺,期待論壇上相關議題的深入討論,能共同推動環境法治邁入新階段。"
臺達全球公益事務首席執行官張楊乾表示,臺達長期支持環境法人才培養,尤其重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環境危機。他以"臺達孕生珊瑚復育計劃"為題,分享臺達實踐經驗時指出,全球持續的海洋熱浪,已造成約84%的珊瑚礁面臨白化沖擊。臺達自2021年起,通過志愿者及自身技術,至今已復育一萬株珊瑚;未來五年將積極串聯全球保育伙伴,推動科技應用、AI技術與生物多樣性量化的交流與合作,目標是保存太平洋一半以上、約300種的珊瑚物種。
論壇主旨報告環節,專家們圍繞核心議題展開論述。北京大學汪勁教授以《后生態環境法典時期中國環境法學范疇體系的變和不變——以法典草二審稿為依據案》為題,從教科書修改視角談生態環境法典編纂與環境法學教材的銜接問題,他提出,在生態保護編的編纂結構上,可以結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底層邏輯進行系統性完善,同現有法律體系實現有機銜接。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原庭長劉竹梅聚焦"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對接",回顧了生態環境司法的發展歷程,她指出,法典編纂對司法意義重大,其總則價值導向、分則領域規則、責任編銜接機制能統一裁判尺度,將助力司法從個案應對走向系統治理,為全球環境司法提供"中國方案"。

北京大學吳凱杰助理教授(左二)、天津大學田亦堯副教授(右二)獲得2025年中達環境法青年學者獎,中達環境法學教育促進計劃評委會主任、武漢大學法學院蔡守秋教授(左一)與臺達全球公益事務首席執行官張楊乾(右一)頒獎。
平行研討單元分別以"生態環境法典的‘表'與‘里'"、"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入典的法理與著力點"、"生態環境法典視閾下碳排放交易立法的體系優化"、"應對氣候變化入典的邏輯主線與規范構造"、"《生態環境法典(草案)》的體系審視"等議題展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的學者與實務界代表,就法典編纂中的責任制度設計、跨區域協同治理等具體問題深入交鋒,展示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
自2005年起,臺達持續20年推動高校環境法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 。2011年起,先后設立了"中達環境法學者計劃"和"中達環境法學教育促進計劃",至今共獎勵了12位"中達環境法學者"、26位"中達環境法青年學者",頒發"優秀學位論文獎"113人次、"學位論文獎學金"362人次。作為"中達環境法學教育促進計劃"的核心活動,本次已是第12屆論壇,十余年來累計吸引千余名學者參與研討,得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等多所高校支持,成為推動環境法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關鍵平臺。對高校而言,為合作高校搭建了跨校交流橋梁,助力展示學科建設成果,通過青年學者研討、優秀學位論文評選等環節,為環境法學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撐;對社會發展而言,論壇聚焦前沿議題,推動理論與實務碰撞,成為"思想孵化器"。論壇此次落地西安,彰顯了西部高校的學術擔當,圍繞"生態環境法典編纂與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主題,為相關研究注入多元視角,貢獻了寶貴思想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