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10月13日 /美通社/ -- 以下為來自新華網的報道: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亦是廣大人民群眾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為了更好地探討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新華網推出高端訪談節目《對話健康中國》,立足國家戰略高度,緊扣"健康優先"發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實踐探索。同時,通過匯聚政產學研醫多方智慧,凝聚社會共識,為健康中國行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決策參考,助力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彰顯國家戰略下健康中國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全球意義。
2015年,"健康中國"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明確提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新高度。
截至2025年,"健康中國"戰略已穩步推進十年,"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也從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逐步滲透到醫療衛生事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值此2025年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為回顧"健康中國"戰略十年來的實踐成果,展望未來發展方向,新華網特別邀請湖南省腫瘤醫院院長向華,圍繞"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成效、面臨的挑戰及未來規劃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順應時代變革,為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筑牢堅實屏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中國"戰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重塑著中國的衛生健康格局,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支撐。過去十年,這一戰略實現了從理念到實踐的全方位變革,尤其是推動了從單純"治病"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深刻轉型。
向華表示,過去十年,公立醫院在理念上實現深刻轉型。曾經,醫院職能聚焦疾病治療,如今逐步轉向以預防為主,將健康管理關口前移,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這一從單純關注病人個體,到將"以病人為中心"融入醫院運營細節的轉變,是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醫療領域的生動實踐,也是公立醫院順應時代、滿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必然選擇。
談及具體轉型舉措,向華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醫院執行的檢驗結果互認、"全院一張床"模式等,都是公立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高質量發展的體現,"檢驗結果互認避免患者重復檢查,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而'全院一張床'打破科室床位壁壘,優化資源配置,當某個科室床位緊張時,患者可在其他科室空閑床位入院,確保更快接受治療和康復。"
這些細微改變,匯聚成照亮患者就醫之路的溫暖光芒。
在疾病治療理念上,向華則認為,以腫瘤治療為例,公立醫院已從傳統單一治病模式,轉變為多學科協作模式。以疾病為中心,整合內科、外科、放療科、影像科等多學科資源,根據腫瘤TNM分期確定主導和聯合診療學科,為患者提供全方位診療分析。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學科壁壘,集合專家組智慧共同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綜合化治療方案。"例如,肺癌患者,外科醫生負責手術,內科醫生制定藥物治療方案,放療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放療,影像科醫生定期監測腫瘤變化。各學科優勢互補,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治療。"向華表示。
全病程管理理念也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重要體現。公立醫院從患者明確診斷開始,到各階段治療、出院觀察及定期復查,提供全程跟蹤服務。通過建立健康檔案,醫生可隨時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療情況,及時調整方案。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患者可以在當地完成檢查后,通過平臺傳資料給醫生獲取診斷和治療建議,這對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患者而言,是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的及時雨。
"大醫精誠,止于至善。"公立醫院改革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征程,每一次理念轉變、舉措推出、難題攻克,都是為了踐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承諾。向華堅信,公立醫院未來定能在改革道路上砥礪前行,為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筑牢堅實屏障,在"健康中國"藍圖中書寫絢麗篇章。
深入落實"三化三保"理念,讓醫療既有技術精度更有人文溫度
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的當下,公立醫院服務模式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而湖南省腫瘤醫院"三化三保 理念的提出與踐行,正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的必然結果。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強調醫療服務要回歸"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三化三保"理念憑借其對技術革新與人文關懷的精準融合,逐漸成為眾多醫院探索轉型路徑的共同選擇,為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的實踐框架。
向華介紹,"三化三保"這一模式既是對醫療技術的革新追求,更是對生命尊嚴的深刻詮釋:"三化"是技術進階的三把金鑰匙。微創化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為核心理念,將傳統手術的"開膛破肚"變為"鑰匙孔藝術",讓患者術后2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內鏡化則打通人體自然腔道,將檢查與治療合二為一,真正實現"無創診療";介入化更以"針尖導航"技術,通過血管或經皮穿刺直達病灶,在疾病治療中創造"局部滅活、整體保全"的奇跡。這三項技術革新,共同構建起"創傷最小化、療效最大化"的治療體系。
"三保"則是人文關懷的三重承諾。保療效是醫療質量的生命線,以五年生存率(OS)、無病生存期(PFS)為硬指標,通過多學科會診(MDT)制定個性化方案,讓每位患者都能獲得最適切的治療;保器官與功能打破過往腫瘤治療"一切了之"的思維定式,讓患者"帶器官生活"成為可能;保舒適則以器官功能保全為基礎,將人文關懷從醫院延伸至居家生活,從手術過程的舒適體驗到病房療愈環境的溫馨安寧,從檢查流程的"零等待"服務到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讓醫療既有技術精度更有人文溫度。
向華表示,"三化三保"不是冰冷的術語堆砌,而是醫院對"以病人為中心"的生動實踐。在這里,每一臺微創手術都是對生命質量的尊重,每一次器官保全都是對人格尊嚴的守護,每一份舒適體驗都是對醫者初心的詮釋,"真正的醫療創新,既要讓患者活得久,更要讓患者活得有尊嚴、有質量、有溫度。"
談及過去十年醫師群體的精神特質,向華深有感觸。他認為,最大的轉變是 "以病人為中心"理念的深化:"如今的醫師不再滿足于'治好或沒治好',而是千方百計為患者尋找生機。同時,從'治病'到'防病'的思維轉變也尤為關鍵,醫師們積極對疾病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將預防關口前移。"
此外,奉獻更是這一代醫師的鮮明標簽。向華指出,如今很多醫師臨床經驗豐富、能力突出,在臨床研究上也迎頭趕上,部分疑難病例的治療水平遠超國外。臨床醫師甘于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工作,"這些精神特質正轉化為醫院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他表示,"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融入運營細節,推動著服務不斷優化;預防為先的思維促進醫院構建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奉獻精神則凝聚成團隊的向心力,為未來十年的深化實踐提供不竭動力。
"三化三保"理念讓技術與人文相得益彰,醫師群體的精神特質則為發展注入持久活力。在這條沒有終點的改革征程上,公立醫院正以堅定的步伐,為人民的健康福祉不懈前行。
守初心、鑄醫魂,用心守護百姓健康福祉
"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為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廣大醫務工作者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支撐起世界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用心守護14億多人民健康福祉。
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正式確定為"中國醫師節",激勵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今年的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主題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如何提升醫師的職業價值認同,如何助力青年醫師成長,如何讓公立醫院更好地踐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使命?在向華看來,醫師的職業初心無需刻意拔高,最基本的是 "把病人當熟人",若能更進一步 "視病人如親人",便是對這份職業最好的敬畏。
"從踏入醫學院校的那一刻起,'救死扶傷'這四個字就刻進了骨子里。"向華說,病人將身體與信任全然托付,這份責任讓每一位醫師都應堅守"以病人為中心"的底線 ——"治好每一位病人,就是我們最直接的成就"。
醫師節,不僅僅是一個慶祝的節日,更應成為讓醫生收獲榮譽感與責任感的契機。向華介紹,醫師節期間醫院精心挑選行業標桿,評選不唯科研,綜合考量患者滿意度、患者及行業人士評價,"選外科醫生看業績、高難度手術數量,還讓相關醫護人員及家屬評價,口碑好的由此脫穎而出。"此外,醫院從病房護士和患者處了解醫生態度,體現服務質量。向華稱,醫生是職業更是責任,評價應綜合多方面,好醫生要把病人裝在心里、以病人為中心、奉獻一生。
從醫學生再到資深醫師,職業成長路上離不開傳承與幫帶。談及醫師的傳承與堅守,向華感慨道:"醫生成長有過程,起步階段,醫院要給年輕醫生機會和平臺。"此外,在科研方面,向華介紹,湖南省腫瘤醫院博士研究生占比近40%,以科研為基礎的年輕醫生眾多,醫院推出"五年人才計劃"和"五年科研計劃",其中的"揚帆計劃"專為年輕醫生設計。"讓年輕人伸出理想翅膀,做想做的事。"向華說。
十年征程,如同一段波瀾壯闊的史詩,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與心血。從"建章程、立制度",再到"治未病、保健康",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挑戰與突破。展望未來,向華滿懷憧憬:"希望公立醫院永遠以病人為中心,引領中國醫學學科發展,探索疾病全流程管理,在國際上走到第一梯隊。"
"未來十年,期待更多年輕專家沖在疾病防治一線,攻克未認知領域和未治愈疾病,提高腫瘤五年生存率。也希望醫生不再這么辛苦,醫院環境溫馨如家,有更多美好在醫療界誕生。"向華說。